大学教师: “十多年寒窗苦读, 最后找不到工作”是笑话
每到毕业季,总能看到新闻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讨论:“十多年寒窗苦读,最后找不到工作”。很多家长和学生感到焦虑,社会上甚至出现“上大学是否还有意义”的争论。
作为大学老师,我认为这句话就是一个巨大的“笑话”。真正意义上,那些在大学里扎实学习、认真积累知识和能力的学生,从来不愁工作,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,哪怕是一个认真学习的人找不到工作的例子;相反,更多“就业难”的案例,恰恰出现在那些在大学里虚度光阴、混日子度过四年的群体身上。加之他们又有资格这个不干哪个不干,否则你怎么解释现在40岁以上就业率达到历史最高峰!
就业市场真的没有岗位吗?
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中国的经济正在转型,很多传统行业岗位萎缩,同时新兴产业(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、绿色能源、医疗健康等)正在快速扩张。每年,依然有数以百万计的新岗位等待大学毕业生去填补。
在招聘会上、招聘平台上,你会发现大量的职位长期悬空,甚至企业抱怨“招不到合适的人”。这说明,问题不是岗位数量不足,而是大学生的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巨大错位。
那些在校期间坚持学习、考取相关证书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学生,往往更容易与这些岗位实现对接。他们有专业技能,有项目经验,面试时能够清晰展示自己的优势,自然能快速找到合适的工作。
所以,所谓“就业难”,并不是市场不给机会,而是很多大学生没有让自己具备匹配岗位的能力。
大学四年,决定了毕业的起点
在现实中,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学生:
第一种人,每天按时上课,除了完成学业,还会积极参加科研项目、竞赛活动,利用假期去实习锻炼,把大学四年当作人生职业的“蓄力期”。他们毕业后,简历上的经历就能清楚地说明问题,用人单位自然愿意给机会。
第二种人,逃课打游戏、刷短视频、混社团、熬夜睡懒觉,考试临时抱佛脚,作业靠“拼凑”。等到毕业时,既没有系统知识,也没有实践经历,求职时只能投递那些要求最低的岗位,最后发现机会有限、待遇不佳,才在网上抱怨“找不到工作”。
这两种人读的都是同样的大学,面对的是同一个就业市场,但结果完全不同。大学四年怎么过,决定了你毕业后能否轻松找到好工作。
就业市场要的是能力,而不是文凭的空壳
很多大学生会抱怨:“我也是本科毕业,为什么别人能进大厂、进名企,我却只能去小公司拿低薪?”
这里的差距,不是学校名字,而是个人能力。企业招聘从来不是因为你有文凭就一定给岗位,而是看你能不能创造价值。
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,会编程,会解决实际问题;如果你是金融专业,能做数据分析,能写出完整的研究报告;如果你是教育专业,能够熟练驾驭课堂、设计课程——这样的学生,永远不缺好工作。
相反,那些在大学里混日子、缺乏专业技能的人,即使学历在纸面上看起来不差,到了用人单位眼中,也不过是“空有其名”。
“就业难”的另一面:竞争的是态度
很多用人单位在谈到招聘时,最常见的一句话是:“我们不怕新人没有经验,就怕没有学习的态度。”
这句话道出了大学生就业的关键。其实,很多岗位并不要求你一入职就能创造价值,而是看你能否快速学习、适应环境。如果你在大学期间养成了认真学习、不断钻研的习惯,进入职场后同样能展现积极的成长潜力。
但如果你在大学四年里习惯了“得过且过”,对学习漫不经心,那么这种态度很容易被用人单位识破,他们自然不会为你提供高质量的岗位。
所以,真正阻碍就业的,不是学历的不足,而是学习态度的缺失。
谁在制造“就业难”的幻觉?
很多时候,“大学生就业难”的舆论氛围,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误导。网络上流传的“毕业即失业”,往往是那些混日子的学生在抱怨,把个别情况当作普遍事实。而真正用心学习、具备能力的学生,根本不会去网上“喊难”,因为他们早就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岗位。
更重要的是,社会环境的确在变化,竞争在加剧,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。反而,越是在变革的时代,越是有无数新岗位出现。关键在于,你有没有能力去抓住它们。
因此,与其抱怨就业难,不如在大学四年里问问自己:我到底为未来做了哪些准备?我是否真的把学习当回事了?
大学生就业难,并不是普遍性的社会困境,而更像是一种“选择性呈现”的问题。真正用心学习的人,从来不缺好工作;真正掌握技能的人,永远有市场。
真正的笑话是:那些在大学里浑浑噩噩、玩了四年的学生,毕业后突然发现社会并不会为他们的懒惰买单,于是开始抱怨“找不到工作”。而现实给出的答案是残酷的:机会很多,但从来不会留给毫无准备的人。
大学四年,是最好的“人生投资期”。用心学习的人,终将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;而混日子的人,只能在现实中傻眼。这就是大学生就业的真相。